拿起这本书,首先其题目就会让人感到陌生。大六壬是什么?它是讲什么东西的? 也许有不少人知道大六壬,认为它是一种古代的占卜书。一谈到占卜,人们就会对它冷 眼相待,认为这是毫无科学根据,或者是说不清楚的。不过,这本书却是以一个完整的 系统理论出现,它极力地想说清楚古代的占卜术是怎么来的,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其占卜的模式和思想符合了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和道理。读了这本书,也许人们就会大概地 看出它的究竟了。
对于“占卜”这个词,在现代人们的理解中以贬意的成份占多数,听起来有点“封建迷信”的味道,我们自己也觉得这个词很不顺耳,因此,在本书中,我们将其改换了 门面,把它叫做“事物学说”。不过,这个改动并不是一种换汤不换药,而确实是将古 代的占卜术,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将古人博大精深的思想,浓缩在这本小册子之中。
凡能够称之为“学”的东西,必须要有它完整的合符客观规律的理论体系,而不是一种神秘莫测,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古代的所有占卜术,之所以不被现代的人们所接 受,就是因为其立论的根基不在现实的可见世界中,人们找不到其理论体系的客观来源 和出处,不能按照人们所认知的定理或逻辑进行推论,以及在现实中得到一种“确定” 的反复验证,因此,人们只能把它叫做“神秘学”、“伪科学”,或者干脆叫做“迷信”, 而加以铲除。
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的庞大学问,一定是有它的来源的,只是现在人们还没有找到这个来源而已。没有找到根据的,并不是意味着它就一定没有根据,这只能说明,人类的认识现在还并不成熟,还没有走到那一步,就是在高度发达的科学上,也有着众多难解的迷团。要知道,现代的科学,都是从远古时代的人类文明一步步走过来的。我们不要轻易地去断言古人的思想哪是精华,哪是糟粕。因为人类的思想从古到今都是一个连贯的系统,既有所出则必有其因,现代人们的所有“精华”思想,无不是出自于那些被 认为是“糟粕”的东西。
我们所提出的所谓“事物学说”,是建立在中国古人所描绘的宇宙太极运动模型框 架基础上的一门专门研究事物关系运动的学问,它是把宇宙看成是由阴阳两个空间进行 对称耦合运动,并由此形成了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的耦合与移易的运动形式。这里有一 个关键的问题,就是阴阳宇宙或者阴阳空间到底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那么,太极理 论的阴阳、五行等等东西,就找不到任何的出处或依据,它们所描绘的东西,就变成了 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如果阴阳宇宙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毫不犹豫地断言, 存在于太极理论中的事物运动学说,也是理所当然地成立的。
不过,人们要能够真正地去寻找和承认阴阳宇宙的存在,那将是一个推动人类文化产生天翻地覆的巨大变革的事情,这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打破一切陈旧观念的信念。中 国的太极理论并没有走向现代科学,但现代科学却一定有能力去寻找太极理论的来龙去 脉,而在这个寻找过程中,有一个起着决定作用的东西,这就是时空。因为阴阳宇宙是 两个空间的耦合运动,这才有了意识形态的存在之地,如果人们死守着过去的时空观, 那么,在我们的眼前,就只能是充满着混沌的物质,一切都停留在“相对性”之中,那 些隐藏在物质运动背后的神秘“幽灵”,就会给人类的认识制造各种“悖论”,把自然 界变得扑溯迷离。
我们所研究的事物关系的运动并不是现代社会所时兴的“关系学”,而是从看不见 的宇宙时空结构中引伸出来的一种形和意的移易和变更形式,它构成了一个明确的事物 结构,以及事物要件相互耦合与变动的运动轨迹。这个轨迹在微观领域里是由河图洛书 曲线构成,而到了宏观领域,则被具体地融汇于天地之道与人事之道中。所谓天地之道, 正是阴阳宇宙的对称耦合运转轨迹。所谓人事之道,则是由天地之道的交合移易所形成 的纵横交错的天地经纬网络,它构成了事物关系移易的直接通道。天地之道形成了地球 上的干支历,而人事之道则是将具体的事物要件螺旋散开在天地之道上,并随着时空的 运转,而出现在具体的年月日时之中。这就是中国古人的庞大构想,也是太极理论的真 正内含。
现在人们的时空观念,是物质与时空相分离的两种体系,所有的物质都是在一个固 定的时空背景中作着相对的运动,而太极理论则把物质与时空统一成了一个完整的整 体,将物质形态无论大小,全部变成时空质点,通过时空点的曲线流形,形成了阴阳宇 宙两种空间运转曲线点的对称耦合,这就把万物相对运动的特性全部“屏敝”掉,取而代之的就是时空的绝对运转轨迹。同时也把世上的万事万物变成质点,融入到这种时空 的绝对运动之中,以考察万事万物之间内在的关系连接,及其变更与移易,当事物在具 体的年月日时中出现,再把它还原成具体的实在内容,这就是一种把现象变成本质的运 动,在古人看来,这就叫“无中生有”。
古人之所以产生这种构想,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宇宙天地乃至万物都是“合一”的, 即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源。宏观与微观合一,物质与时空合一,天地与人合一,物质 与意识合一等等。宇宙万物都是阴阳两面的合体。这种“合一”的观念,用我们的理解, 它是出自于宇宙最初的生成状态,是由一个最微小的阴阳粒子的耦合(在古人看来叫做 “极”或“极点”),通过正反能量的不断湮灭而大量地生成粒子,形成了物质和空间 的无限扩张和螺旋膨胀(这就叫“太极”),才形成了现在的宇宙。这种粒子生成和膨 胀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乃至永无止境的将来。因此,宇宙的任何地方的规律和逻辑 都是完全一样的,在我们眼前的空间,和走到无限遥远的天边,都是一样地井然有序。
于是,这里面就出现了中国人的古老宇宙观与现代“大爆炸”宇宙论的根本区别: 前者是从一个最微小的阴阳能极点逐渐地扩展而来,后者却是从一个最大的宇宙“奇点” 爆炸喷发而来,两者的状态是截然不同的:一个叫做“生成”,一个叫做“毁灭”,然 而两者都是必然的存在,这个生成和毁灭的东西就叫做“物质”。宇宙的物质达到饱和, 就必然要走向毁灭,物质毁灭了又必然要重新生成,而介于生成和毁灭之间的内容,还 存在着一个不被人重视的空间形态,这就是量子真空,我们称之为“量子真空宇宙”。 所有的生成都是从真空中出来的,因为它是一个纯粹的能量世界,而最终的毁灭就是把 整个宇宙变成一片真空。宇宙的运动可能就是这种把有变成无,又从无中而生有的过程, 将其推而广之,这就成了世上万事万物的生生死死,无中生有的运动变化法则。
大六壬是研究事物生成运动的,不过,这个生成不是象现代的物理化学讲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而是研究万物的属性关系的结合与变异,尤其是人类社会事物活 动中的属性关系或者社会关系的变更和移易,因此,它是一种意识形态领域的运动。现 代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纯粹的物质运动的,而太极理论的大六壬却是研究物质和意识的耦 合运动,两者是截然不同的领域。后者把万物的自然属性去掉,而仅仅只变成一个质点, 这个质点就叫做“形”,形的属性移易就叫做意。形与意有合也有分,合就是事物属性 关系的连接,分就是事物属性的离异,并建立其它的关系。
从现代生物 DNA 遗传密码结构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DNA 的组合形式 是“四个碱基结构的三组合”,这恰好与大六壬的“四课三传”结构内容是完全一样的, 由此可以推断,大六壬的模式原来并不是出自于浩翰的宇宙空间,而是出自于微观世界 粒子运动的结构之中。大六壬的内容又与天地之道有关,这就把无限小的东西和无限大 的东西统一了起来,这个统一一定有着它的内在规律。从对大六壬的长期研究和观察中, 我们逐渐地认识到,原来整个宇宙空间是有着它的内在结构的,我们称之为“时空结构”。 宇宙时空的演化,是按照一个最基本的粒子生成结构来进行膨胀和扩张,这才出现了 DNA 的组合结构,以至于造就了诸多不同种类的相对固定的生物种群。同样,当我们 确定了六壬的四课三传,事物便奇迹般地在其课传的规定时空中出现。这个发现非同小 可,这就意味着宇宙时空结构的存在,使得万物从微观到宏观,出现了一条必然发展的 道路,它不是漫无边际无规律可循,而是沿着一条人们看不见的轨迹进行着必然的时空 运动,这个轨迹我们便称之为天地之道。
天地之道是宇宙时空的运动轨迹,但同时它也是一个最基本的微观粒子结构的扩张 运动轨迹。当一个粒子结构形成,或者一个事物形态进入微观世界的粒子结构中,它们 都会必然地按照天地之道的轨迹进行空间的扩张运动,于是,天地间的一切偶然与必然 又在这里得到了统一。我们要研究事物的运动,只须要通过六壬的结构或其它的模式, 进入天地之道的时空结构之中,现实中出现的事物现象,便可通过它内在的结构反映出 其暗藏的本质,及其运动发展的趋势。这就是我们建立事物学说完整体系的重要依据之 一。
那么,事情究竟是否象我们所说的这样呢?现在要作出结论可能还为时尚早,因为 它还没有进入科学的视线,人们要打破一些固有的观念并非易事。不过,我们有充足的 理由相信,这一天是迟早要来的,只是不愿看到它来的太迟。故谨以本书抛砖引玉,让 更多的人参入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以科学的和负责任的态度,把中国传统的优秀文 化发扬光大。
伍建宏
2007 年 12 月 5 日于武汉
本文来自于 伍建宏先生的 《大六壬的思维逻辑》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