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原则,在于让光明高尚的美德得到彰显,在于让人们抛弃旧的习俗、养成新的美德,在于让人达到最完美的善的境界。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才可以坚定地去追求,坚定地去追求才可以内心平静,内心平静才可以安稳,安稳才可以周密地考虑问题,周密的考虑问题才可以有所得。世上的每种事物都有本原和终止,每件事情都有初始和终结。知道了这些事物是有先有后的,也就接近事物发展的正道和规律了。古代那些想要向天下彰显光明高尚的美德的人,首先会把国家治理得安定太平;想把国家治理得安定太平,就要先把家庭治理得和睦美满;想要把家庭治理得和睦美满,就要先修养自身的美德;想要让自身具有美德,就要先把自己的思想端正;要想让自己的思想端正,就要先让自己的意念变得真诚;要想让自己的意念变得真诚,就要先让自己得到知识;要想得到知识,就要先让自己认识、钻研世上的万事万物,得到知识在于能够认真地推究世上的万事万物。在对万事万物进行认真地钻研推究之后就能够得到正确的认识,得到正确的认识之后自己的意念就会变得真诚,意念变得真诚之后思想就会端正,思想端正之后就能修养自身的美德,自身的美德修养好之后就能把家庭管理得和睦美满,把家庭管理得和睦美满之后就能够把国家治理得安定太平,国家治理得安定太平,整个天下也就安定太平了。从天子到平民百姓,全都应当把修养个人的美德当成根本原则。根本乱了,却想把细枝末节治理好,应该受重视的不去重视,不重要的东西却很重视,这样做是不能把事情做好的!
商朝开国君主汤在沐浴的澡盆上面刻的箴言说:“假如今天洗了澡就能够清洁身体,使身体焕然一新,那么就应该保持每天清洁身体,让身体和精神保持常新。”《康诰》中说:“让人们振作起来,激励他们弃旧图新。”《诗经·大雅·文王》中说:“周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但它却禀受天命一直在除旧布新。”因此,品德高尚的君子无处不在尽心尽力地追求完美。
《诗经》中说:“京城以及京城周围一千里以内的地区,全都是老百姓希望能够居住的地方。”《诗经》中又说:“发出‘绵蛮’叫声的黄鸟,栖息在山冈和山丘的角落里。”孔子说:“在什么地方栖息,知道自己在哪里栖息居住,为什么人还不如一只鸟呢?”《诗经》中说:“仪表庄重、品德高尚的文王啊,做人光明正大、胸怀磊落,做事情也始终都很谨慎小心。”身为国君,要追求仁爱;身为臣子,要追求恭敬;身为子女,要追求孝顺;身为父亲,要追求慈爱;与国都中的人交往,要追求诚实守信。《诗经》中说:“观察淇水那弯曲的河岸,翠绿的竹子非常茂密。有位文采斐然的君子,钻研学问就像加工骨器一样不断地切啊磋啊;修养自己的美德就像打磨美玉一样不断地琢啊磨啊。他神情庄重而又胸怀开阔,堂堂正正、一表人才。这样一位文采斐然的君子,最终还是难以让人忘怀的!”“像加工骨器一样切啊磋啊”,是说钻研学问时的态度;“像打磨美玉一样琢啊磨啊”,是说修养自身的精神;说他“神情庄重而又胸怀开阔”,是说他的内心小心谨慎而且怀有敬畏和戒心;说他“堂堂正正、一表人才”,是说他十分威严;“这样一位文采斐然的君子,终究让人难以忘怀啊”,是说因为他的品德十分高尚,已经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因此让人难以忘怀。《诗经》中说:“哎呀,前代的君主真的是让人难以忘怀啊!”这是由于现在的君主和贵族能够把前代的君主当作榜样,尊重贤明的人士,亲近与自己关系亲密的族人,普通的老百姓也都会受到他们赐予的恩泽,享受快乐,得到好处。因此,尽管前代的君主都已经去世了,可是人们还是无法忘记他们。
所谓的让自己的心意真诚,是说不要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一样,就像喜欢容貌美丽的女子一样,这就是说要在心里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君子就算是在一个人独处时,也必然要小心谨慎。而小人在独处的时候做坏事,没有他不做的坏事,一看到君子就一副躲躲藏藏的样子,掩盖自己曾经做过的坏事,而展现他所做过的好事。别人在看你的时候,就如同能够看到你的肝肺一样,掩盖能有什么用处呢?这就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会在表面上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就算是在独处时,也必然小心谨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都在看着,十只手都在指着,应该会让人感到畏惧了吧!”拥有财富的人可以让房屋得到装饰,拥有美德的人可以让自身得到修养,胸怀宽广而且身体舒服康健。因此,君子一定要让自己的意念真诚。
所谓的修养自身品行在于让自己的心思端正,是由于心里有觉得愤怒的事情,就无法端正自己的心思;心里有觉得恐惧的东西,就无法端正自己的心思;心里有觉得喜好的东西,就无法端正自己的心思;心里有觉得忧虑的事情,就无法端正自己的心思。不能端正自己的心思,就像心没有长在自己的身上一样,看起来是在看着一样东西,但根本没有看到;看上去是在听,但根本没有听到;看上去是在吃,但根本不知道所吃的东西是什么味道。这是说要修养自身的品行一定要端正自己心思的原因。
所谓的把家庭管理得和睦美满首先在于修养自身的美德,是由于人们对于自己亲近喜爱的人会更偏于喜爱;对于自己轻视厌恶的人会更偏于厌恶;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更加偏于敬畏;对于自己怜悯同情的人会更加偏于怜悯同情;对于自己傲视的人会更加偏于傲视。所以,对于自己喜欢的人要能看到他的缺点,对于自己厌恶的人要能看到他的优点,能够做到这些的人在天下都是很少的。因此有谚语说:“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是不好的,没有人不愿意自己的庄稼长得茁壮。”这便是说把家庭管理得和睦美满首先在于修养自身的美德的原因。
所说的要想把一个国家治理好就一定要先将家庭管理得和睦美满,是由于无法把自己家里的人管教好却能够把别人管教好的人是不曾有过的。因此,君子不出家门就接受了如何治理国家的教导:孝顺父母的人,可以让他去侍奉君主;尊敬兄长的人,可以让他去侍奉长官上级;对子女慈爱的人,可以让他去管理百姓。
《康诰》中说:“要像母亲保护婴儿一样保护平民百姓。”心里真诚地追求这个目标,就算无法达到,也不会差得太远。没有人会去先学会怎么抚养孩子之后才出嫁!一个家庭有仁爱之心,那么整个国家也会兴起仁爱之心;一个家庭有礼让之心,那么整个国家也会兴起礼让之心;一个人贪婪暴戾,那么整个国家就会出现犯上作乱的人:它的作用就是这样关键。这就是一句话可以破坏一件事,一个人能够让整个国家安定。尧、舜用仁爱之心来统治天下,百姓们全都跟着变得仁爱;桀、纣用残暴的手段治理天下,百姓们全随着他们变得残暴。君主发布的命令和他喜欢的东西相反,老百姓就不会服从这样的命令。因此君子总是让自己先做到一件事,然后才去要求别人也做到这件事;让自己先能够不去做一件事,然后才要求别人也不去做这件事。自己不能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却想告诉别人应当怎么做的人,是没有的。因此,要想把一个国家治理好就一定要把家庭管理得和睦美满。
《诗经》中说:“桃花鲜艳美丽,桃叶非常茂密。这家的姑娘出嫁,使全家人都变得和睦美满。”能够让一家人都变得和睦美满,之后才能让整个国家的人都和睦相处。《诗经》中说:“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兄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然后就可以让整个国家的人都和睦相处。《诗经》中说:“他的容貌举止没有差错,就成了四方国家学习的模范。”当一个人作为父亲、儿子、兄长、弟弟,都足以让别人效仿的时候,百姓们才会去效仿他。这就是要想把一个国家治理好就一定要先将家庭管理得和睦美满的原因。
所谓安定天下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百姓就会对自己的父母孝顺;将长辈当作长辈来看待,百姓就会对自己的兄长尊重;处在高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百姓就会学着去做。这是品德兼具的人施行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如果讨厌上级对你的某种行为,切勿以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级;如果讨厌下级对你的某种行为,切勿以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级;如果讨厌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切勿以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讨厌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切勿以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讨厌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切勿以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讨厌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切勿以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以上这些,就叫作“絜矩之道”。
《诗经》中说:“能使人心服口服的国君,就是百姓的父母。”百姓所喜爱的他也喜爱,老百姓讨厌的他也讨厌,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百姓的父母了。《诗经》说:“雄伟的南山啊,上面岩石耸立。显赫的尹太师啊,百姓都敬仰你。”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以不谨慎,如果稍有偏差,就会为天下人所诟病。《诗经》说:“殷朝没有失去民心的时候,还是符合上天的要求的。所以就请用殷朝作个鉴戒吧,守着天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就是说,能得到民心的就可以得到国家,失去民心的就会失去国家。
所以,品德兼具的人首先要注重修养自己的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去拥护他,有人去拥护他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有供给。德,是最根本的;财,是细枝末节。如果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把细枝末节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么就会与百姓抢夺利益。所以,君王聚敛钱财,民心就会失散;君王将钱财散于百姓,民心就会聚拢在一起。这正像你说的和做的不一样,他人也会以言行不一的行为来回应你。财物的来路不清不楚,总有一天也会不清不楚地失去。
《康诰》里面说:“天命是不会恒定不变的。”这就是说,行善便可以得到天命,不行善就可能会失去天命。《楚书》里说:“楚国没有什么珍宝,只是把行善当作珍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珍宝,只是把仁爱当作珍宝。”
《秦誓》里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恳切,虽然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能容人的肚量。别人有本事,就跟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具,他心悦诚服,不只体现在口头上,而是从心底里赞美。任命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相反,如果他人有本领,他就嫉妒、厌恶;别人德才兼具,他便想方设法地抑制、排挤,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用这种人,不但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有很大的危害。”所以,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人流放出去,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不让他们在国中生活。这说明,有德的人是爱憎分明的。看见贤才而不能推举,推举之后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及时罢免,罢免之后不将他驱逐,这是过错。喜爱众人所讨厌的,讨厌大家所喜欢的,这违背了人的本性,灾难一定会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当国君的人有正确的方法:忠诚而有信用,便可以获得一切;骄横放纵,便会失去一切。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方法: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劳,消费的人节约,如果能做到这些,财富便一直是充足的。
仁爱的人不在乎钱财而修身养德,不仁的人用生命当作代价而去聚敛钱财。没有在高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不周全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要再去养鸡和猪;丧祭时能用冰保存遗体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和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再去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养有搜刮民财的家臣,还不如养有偷盗东西习惯的家臣。”这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物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成为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物,这一定是有小人在劝诱,而那国君还认为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并降临。这时虽然有具备贤能的人,却没有任何办法拯救了。所以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物为利益,而是应该以仁义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