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读解】君子要在三个方面有所避忌,警戒自己。这里的“三戒”分少年时期、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三个时间段来说,所以是我们一生都需要关注和把握的。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很多人把这个“色”作为女色来讲,我认为这样解释不是很准确。孔子在《论语》里面多次提到“色”,未必都是女色的意思。年轻人气血未定,说变脸就变脸,这个“色”应该作为脾气讲。很多年轻人在父母面前,不吃硬也不吃软;在朋友、老师和同学面前也是如此,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因为气血未定嘛。如果能“戒之在色”,把自己的脾气管好,培养“喜怒不形于色”的涵养,那么这个年轻人便是可塑之才,大有前途。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到了二三十岁,正当壮年,身强力壮,气血方刚,应该在争强好斗方面警戒自己。什么是血气方刚?拿现在的话说就是荷尔蒙太多了,要发泄出来就只有争强斗狠,所以一定要“戒之在斗”。血气方刚,争强好斗也是人的根本心理状态,没有经过严格修养的人,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谁又不想抢点风头、出人头地呢?谁又不想在单位、在女朋友面前表现自己的优势呢?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但是,就是这种正常的作为,对君子而言应该要“戒”,要有分寸。做事,当为则为,不当为则千万别为。特别是争斗之事,处理不好就成为官司讼事。不管这个“斗”是文斗也好,武斗也好,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因为情绪失控与人结了仇怨,之后的因果关系是谁也说不清楚的。与其面对将来会出现的难以掌控的因果关系,还不如现在就把自己的好斗之气控制住,所以,孔子说“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在这个方面青年朋友一定要把握住。从某个方面讲血气方刚是好事情,也是优势,而能够在血气方刚的时候戒斗,把自己锋芒毕露、不知天高地厚的习性按捺下去,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收获,你会因此比同龄人更高明,更成熟,这何尝不是一桩美事。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老了,气血衰弱了,工作能力、各个方面的能力都不行了,这个时候要在名利方面警诫自己,不要贪图名利。邓小平在这方面有非常了不起的表现,他说:我们这些人八十多岁了,难免老了犯糊涂。人老了都是要糊涂的,这是自然规律。所以要在自己还没有糊涂的时候主动退居二线乃至三线,让年轻人出来主持工作。这是邓小平了不起的一个方面,他在声望和政治权力如日中天的时候,在权力交接上能“戒之在得”,主动告退,圆满了他一世的英名。现在与我同龄的一些朋友,特别是有身分、有地位的朋友也气血既衰,步入老年了,同样要以孔子这条“戒之在得”警诫自己,不能贪多、贪大,不要贪名、贪利。贪图名利要付出很多,要有很大的劲头才能把一件事情顶得起来,做得下去。如果气血衰弱,不能胜任了,又何必勉强出头呢?所以老年人要“戒之在得”,不如利用闲暇时间到山里转一转,到湖边转一转以颐养心性,这才是老年人做的事情。真正上了年纪的人一定要善于料理自己的心性,特别是在名利方面要戒,戒了才能太平。